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,本站还有更多关于文言译站,文言译站的文章。
正文:
1、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
由于不明用字通假、古今字、词的本义和引申义、古义与今义、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误译。例如:
(1) 齐国虽褊小,吾何爱一牛。(《齐桓晋文之事》)
(2) 周道:太子死,立適孙。(《史记•梁孝王世家》)
(3) 八月剥枣,十月获稻。(《诗经•豳风•七月》)
(4) 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。(诸葛亮《前出世表》)
“爱”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,一是亲爱义,古今相同;一是吝惜义,今已消失。例(1)中的“爱”字正是吝惜义。“吾何爱一牛”应译为“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”。有人由于不明古义,误译为“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”。例(2)的“適”是“嫡”的古字。在宗法社会中正妻称“適(嫡)”,正妻所生的儿子称“適(嫡)子”,立嫡长子是宗法社会的王位继承制度。句中“適孙”,指帝王的长孙,有人按“適”的简化字“适”译为“合适的孙子”,与原意相差很远。例(3)的“剥”,是“扑”的通假字,意思是扑打。有人就“剥”的本义“割裂”来翻译,造成误译。例(4)的“卑鄙”是个词组。“卑”是卑下,指身份低微;“鄙”是鄙陋,指知识浅薄。可译为“地位低,知识浅”。有人把这个词组理解为双音节词,径直移入译文,就误译成诸葛亮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。
2、因不了解古代汉语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
这类错误数量也很多。例如:
(1)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。(《孟子•尽心上》)
(2) 少时,一狼径去,其一犬坐于前。(蒲松龄《狼》)
(3) 我二十五年矣。又如是而嫁,则就木焉。(《左传•僖公二十五年》)
例(1)的“小鲁”,有人译为“小了鲁国”,这是由于不了解此处“小”字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误译。此句应译为“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小了”。例(2)“其一犬坐于前”,有人译为“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”,这是不了解“一”字后省略“狼”字,“犬”字是名词用作状语而造成的误译。因译为“其中一条狼狗那样蹲坐在前面。”例(3)中“就木”的“木”字,指棺槨,属修辞上的借代格。“就木”是走向棺木,可译为“进棺材”。有人译为“去寻找木头”。这是由于不了解古代汉语修辞而造成的误译。
3、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
缺乏古代文化常识,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,常会造成误译。例如:
(1) 故有所览,辄省记。通籍后,俸去书来,落落大满。(袁枚《黄生借书说》)
(2) 待其酒力醒,茶烟歇,送夕阳,迎素月,亦谪居之胜概也。(王禹偁《黄冈竹楼记》)
(3) 董生举进士,连不得志于有司。(韩愈《送董邵南序》)
例(1)的“通籍”,意思是做官,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“通籍”,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。有人译为“精通书籍”,这是不了解古代习俗造成的误译。这几句可译为:“所以看了什么书,总是弄懂并记牢。做官后,官俸化掉,书籍买来,一本本堆得满满的。”例(2)“茶烟歇”,有人译为“茶品完了,烟抽完了”,这是不了解当时社会生活造成的误译。原文“烟”指煮茶的炉烟。宋代喝茶要煮过,与现代用开水冲不同;烟草于明代才传入我国,北宋初的王禹偁根本不可能抽烟。“茶烟歇”应当译为“茶炉的烟散尽了”。例(3)“举进士”,有人译为“中了进士”这是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与明清不同而造成的误译。唐代参加“进士科”考试的人称进士,“举进士”是“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”的意思。如已考上进士,就不能说“连不得志于有司”了。
4、不明解词的注释与翻译的区别而造成误译
字典辞书与古文注本对字词的解说与翻译是不同的。有人不了解这一点,把字词的解说简单地移入译文而造成误译。例如:
(1) 贞元十九年,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。(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)
(2) 雩而雨,何也?(《天论》)
例(1)有人译为“唐德宗李适年号十九年,〔柳宗元〕由蓝田县尉升任御史台的属官,掌监察百官、巡按郡县狱讼、军械等事。”这是把“贞元”和“监察御史”的解说抄入译文所造成的误译。唐德宗年号除“贞元”外尚有“建中”、“兴元”;“御史台的属官”也不止“监察御史”一种。照抄解说,反而造成含义不清、文句不通。例(2)有人译为“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而下雨,为什么呢?”这是照抄“雩”字的解说而造成的误译,“雩”是求雨的祭祀,既可用作名词,也可用作动词,例(2)中用作动词。“雩而雨”应译为“祈天求雨后下雨了”或“雩祭后下雨了”。
不认真阅读、分析原文,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。如上面所举“其一犬坐于前”句,前面已有“一狼径去”,而根本没有出现“犬”字,只要细心分析就会清楚:“其一”是指其中一条狼,只不过“狼”字承前省略了。“犬坐于前”的主语既然是“狼”,“犬坐”当然不是“狗蹲坐”,而只能是“像狗那样蹲坐”的意思。误译者没有发现“犬”字是名词用作状语而导致误译。文章是个整体,字、词、句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。词与词、句与句、段落与段落之间,都是互相联系,互相制约的。也就是说,词、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,意义才是确定的。所以必须认真阅读原文,从文章整体出发进行今译,才能少出或不出错误。
四、今译的要求——信、达、雅
古文今译的要求,一般归纳为信、达、雅三项。信、达、雅原是严复《天演论•译例言》中提出的翻译外文的原则,但对古文今译也基本适用。
第一,关于“信”。“信”即信实,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,避免曲解原文内容。例如:
原文: 苏秦……读书欲睡,引锥自刺其股,血流至足。(《战国策•秦策一》)
误译: 苏秦……读书想睡觉,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屁股,血流到脚上。
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,没有达到“信“的要求。其一,“睡”的古义是“坐寐”(《说文解字》:“睡,坐寐也。”),即坐着打瞌睡,而不是躺下来睡觉。苏秦读书困倦,很自然地坐着打盹儿。译成“睡觉”,不准确。其二,“股”指大腿,因不了解古义而译成“屁股”。此段应译为:“苏秦……读书〔困倦〕要打瞌睡,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,鲜血一直流到脚上。”又如:
原文: 厉王虐,国人谤王。(《召公谏弭谤》)
误译: 周厉王暴虐,国内的人诽谤周厉王。
这段译文也有两处不准确,没有达到“信”的要求。其一,句中的“国”指国都,“国人”指国都里的人,译成“国内的人”,不确切。其二,“谤”字上古汉语指公开批评错误,没有贬义。厉王暴虐,国人才议论,不是恶意的诽谤,而译者用“谤”的今义去翻译,结果歪曲了原意。此两句应译为“周厉王暴虐,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。”
第二,关于“达”。“达”指译文应该通顺、晓畅,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。就是说,译文在内容上与原文不相符,表达不顺畅,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,便不合乎“达”的要求。例如:
原文: 永州之野产异蛇,黑质而白章。触草木,尽死。(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)
译文: 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,黑底而白花。异蛇触草木,草木全尽死。
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,但表达方面文白夹杂,生涩拗口。“奇异蛇”、“黑底而白花”、“全尽死”等,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,“异蛇”、“触”该译而没有译,使译文读起来不顺畅。此段可译为:“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,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。它碰到草和树木,草和树木都会死去。”又如:
[1] [2] 下一页
如果觉得
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不错,可以推荐给好友哦。
本文Tags: 文言译站,文言译站,语文学习 - 高中语文学习 - 文言译站